美國:孔老夫子的沉浮
世界關公文化網編者按:中華歷史的兩位聖人——文聖孔子、武聖關公,越來越受到海內外華人乃至外國朋友的敬重。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在這個民族飽受磨難時,該文化符號將會慘遭牽連且黯然失色;而在這個民族振興壯大的時候,該文化符號會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下面轉載曹靜先生的文章,希望對我們弘揚中華文化有所感悟。
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孔子大廈前豎立的孔子像(攝影:朱正明)
若問誰是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國人,這個答案,恐怕是孔子。
孔子是如何走向世界,世界是何時開始認識孔子、熟悉孔子的,已經難以考證。東亞國家如日本、朝鮮等,浸潤在儒教文化中已逾千年。17、18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如火如荼,孔子思想經傳教士進入歐洲,廣受歡迎。隨著歐洲人拓殖北美,孔子也遠涉重洋,登陸美洲,進入美國人的社會文化意識。
在世人眼中,孔子顯然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徵。人們不大關心孔子身高多少、面貌如何,而是更注重孔子作為精神載體的意義。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千人齊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2011年紐約時報廣場大銀幕上水墨繪成的孔子向全世界作揖行禮,以及遍及世界各地100多個國家的300多所“孔子學院”……孔子,當然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和代表。
然而,你是否知道孔子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心中到底象徵了哪些內涵?這些具體寓意又是在何種因素的作用下產生的?如何反過來影響了該國民眾的中國觀?這一連串問號,在我們力圖讓孔子越“走”越遠、“走”進世界人民的文化意識,必然地浮現了出來。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更何況睿智博大、影響深遠的孔子。文化如萬花筒,折射出的孔子形象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在吸引人們的同時,也為研究者製造了極大障礙。而四川外語學院教授張濤獨闢蹊徑——遴選19世紀中期以來美國報紙中的相關文章,逐一分析歸納,解析出美國社會所塑造的孔子形象和賦予孔子的文化含義。
這一選擇顯然獨具心思——研究美國,因為美國是當今世界頭號大國,中美關係之重要不言而喻,研究美國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具有明顯的現實價值;選擇報紙,因為媒體既體現當時當地的主流觀點,又能極強地引導民意輿論;選擇19世紀中期至今為研究時間段,則因為19世紀中葉起大批中國人進入美國,其後,中美兩國的世界地位和相互關係始終在劇烈而曲折的變動之中,美國社會對孔子的基本態度及其變化,由逐步發展的美國現代新聞業忠實記錄,勾勒出孔子形象在美國的宏觀圖景和變遷軌跡。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張濤選擇了代表不同地域和不同群體的幾大報紙共3000篇文獻,對近代以來孔子在美國媒體上的形象進行了系統、細緻而又深入的考察。對於中國文化的海外形象研究,這無疑是一次有益而扎實的探索。
從1849年至今這波譎雲詭的160餘年歷史,在這位學者的梳理下,被分為五個時段。
1849年鴉片戰爭轟開中國近代史大門時,大洋彼岸的加利福尼亞正掀起一股淘金熱。大量華工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美國人眼中的華人落後、愚蠢、迂腐而又狡黠,這些負面特質無一例外地被投射到孔子身上。否定孔子的思想,譏諷Confucius(孔子)實乃confuse(混淆、迷糊),甚至指斥孔子為“反文明”特性之源的聲音甚囂塵上。傲慢的美國人主張,“去孔子化”、全盤接納基督教文明才是中國進步的必由之路。
及至1882年,美國通過《排斥華人法案》,排華情緒上升至頂點。然而,與此同時,美國進步主義思潮波及全國,理性的聲音漸漸回歸。在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國的孔子觀也呈現出兩種不同傾向:既有斥責中國落後、貶損華人言行的內容,也有漸漸欣賞孔子思想,逐漸引用並以此鞭策美國政治與社會行為的一面。
而從1920年至1950年的這三十年,對中美兩國而言都堪稱動盪年代。在中國,孔子形象在一次次政治翻覆中震盪起落,但在民眾心目中始終巋然不動。在美國,孔子延續著美國政治監督者、評判者和啟發者的角色,甚至被塑造成值得美國信賴和支援的中國文化符號。
從1950年開始,因美國冷戰時期的對華政策和國內變革,本為中國文化象徵的孔子被用作美國對華冷戰的輿論武器,發揮攻擊中國大陸、支援臺灣的重任,服務於美國的冷戰利益。另一面,孔子仍然為美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處事、個人修養提供指導,並逐漸滲透到日益發達的消費文化中。
1972年,中美之間的堅冰開始融化,中美告別敵對狀態,進入新的外交階段。孔子成為兩國增進對話瞭解的視窗,啟發著美國人對當代中國的認知,更被認為是美國“打開東亞之門的鑰匙”。但是,在一些美國人眼裏,孔子作為擴展中國國家軟實力的工具,也極大地挑戰著美國的文化影響。
顯然,孔子,這個最著名的中國老頭,在美國人心目中從來就不是那個單純的思想家、教育家。歷史為我們證明,在美國的孔子形象至少受到四重因素的影響:中美關係的狀況、美國國內政治與社會狀況、孔子在中國國內的影響,以及華人華僑在美國的地位。今天,當我們在全球傳播孔子及其思想時,應該考慮到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正視他國的中國觀。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排開政治的不利影響,經歷過最初的無知和偏見階段後,孔子在美國始終受到尊重,其話語被時時引用,其思想不斷被拿來映襯、糾正種種不當和謬誤,其為人處世原則也被一一效仿。只要還原孔子智者和哲人的本來面貌,其思想必定閃爍智慧的光芒,不難達成其他文化對孔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我們應該有這種自信。早在1988年,全世界75位諾貝爾獎得主不是便已達成共識?“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那就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裏去汲取智慧。” (據解放日報:曹靜)
- 上一條: 雷震寰赴阿裏瑪卿捐贈唐卡祈禱世界和平
- 下一條: 新晉商盛典首設“關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