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荊州縱橫 關公威震華夏民眾千年敬仰
關公生長在黃河東岸,在山西老家憤然為民除害流落涿州;
帝君馳騁在長江漢水,在荊州古城留下千古業績威震華夏。
古荊州為華夏九州之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先後有2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立國。荊州真正名聞天下,還要多謝一部《三國演義》。有位細心的荊州學者作了統計,《三國演義》洋洋灑灑120回,就有80回寫到荊州。想荊州,愛荊州,借荊州,取荊州,守荊州,失荊州,圍繞著魏蜀吳的爭鬥與聯合,圍繞著荊州城的興衰與榮辱,古城內外發生了一個又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留下了一處又一處三國文化遺跡。
荊州博物館珍藏的宋代關公陶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公形象
荊州古城垣,相傳為關公鎮守荊州時所築,當時為土城。900多年後的南宋,荊州安撫使趙雄督修磚城,後被元世祖忽必烈部屬拆毀。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又依舊基重建磚城。現在的城牆,系清順治三年依明代舊基重建。古城垣佇立長江北岸1800個春夏,如今仍狀若遊龍,古風猶存。今日的荊州古城牆,全長10.5公里,高8米多,共6座城門。城牆之上,有1500多個城垛,20多個炮臺,能攻能守。城外的護城河,長萬米有餘,寬約30米,是目前中國南方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2005年,荊州古城外一座北宋城隍小廟遺址底層,出土一塊白陶關公像,被認定為世界現存最早的關公造像。
海外朋友為荊州關帝廟捐獻身首魂合一關聖帝像,並舉行盛大開光儀式
關公鎮守荊州9年,留下了許多“威鎮華夏”的故事,荊州古城內外,至今保留多處關公遺跡。多少回,我徜徉在荊州博物館,撫摸著當年餵養赤兔馬的石馬槽;多少回,在夕陽西下之時,我徘徊在荊州古城外,靜觀夕陽餘暉勾畫出古城氣勢恢宏的輪廓;多少回,我和朋友漫步古城之上,遙想當年蜀漢將士保家為民的英勇悲壯……
當年關公用過的馬槽,如今保存在荊州博物館,許多海內外朋友在這裏深情駐足,抒發懷古思蜀之情;相傳當年關公刮骨療毒的地方,已建成荊州市人民醫院,一組“刮骨療毒”大型雕塑,佇立醫院大門不遠處;荊州西門外,有一座小土丘,當地民眾告訴我,這是當年關公操練兵馬的點將臺,如今,點將臺上古木森森,枝繁葉茂;荊州城東門外的江津湖畔,相傳是當年關公忙中偷閒讀《春秋》的地方,後人在江津湖灣建起了春秋閣,如今,春秋閣的黃色琉璃瓦在春日的陽光下放射著燦燦金光,春秋閣內外,精心雕塑的“關公夜讀春秋”、“劉關張桃園結義”、“關公刮骨療毒”等群雕栩栩如生。
荊州城原有關帝廟6座。現存關帝廟雄居古城南門之內。據《江陵縣誌》載,這裏曾是關公鎮守荊州的府邸故居,也是關公後裔世襲江陵的封地,所以這座關廟又稱“關府”。廟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現存建築為1987年修復,占地4500多平方米。大殿正門上方,有“威震華夏”匾,進入大殿,威風凜凜的關聖帝君赫然佇立眼前。關公塑像高丈餘,身披重鎧。也許是千百年來楚文化遺風猶存,這裏的關老爺,是我在海內外諸多關廟見到的面頰最清瘦、腰身最細的一尊——關公也占了“楚人細腰”之光。關公兩側的關平、周倉,塑得粗獷威猛。大殿兩旁的內壁之上,荊州人精心彩繪出關公鎮守荊州、迎親救主、義釋曹操、單刀赴會、馳援當陽、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父子忠魂等巨幅壁畫,再現了關公義勇雙全的高大形象。10年前,我帶著美國紐約朋友馮德鑫、雷震寰、北京朋友戴兆明一起到荊州拜關公。雷先生想為荊州辦件好事,問我做什麼好。我說:“荊州關帝廟大殿後面,還空了一大塊。如果能製作一尊身首魂合一的關公像豎立在那兒,將會成為焦點。”雷先生採納了我的建議,就有了第二年的“荊州關帝像開光大典儀式”。前幾年,這尊關帝像成為荊州的象徵,市委市政府每年向海內外發送賀年卡,信封封面就印著這尊像。後來,被荊州義園50多米高的關公像取代。
- 上一條: 022再赴許昌 探尋東漢帝都遺跡
- 下一條: 024 劉燕父女 虔誠滿滿在荊州古城重建關羽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