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祀典武廟:臺灣一級文物古樸典雅
位於臺南永福路二段的祀典武廟,因其建廟之早,文物豐富,地位崇尊,被列為臺灣24處一級古跡之一。
臺南祀典武廟正在舉辦朝聖大典
武廟歷史可追溯到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時。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率師東征,匡複臺灣,建承天府署於普羅民遮城。明鄭時期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經在承天府署正南方建關帝廟、佛祖廳,就是現在的武廟。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道王效宗發起擴建關帝廟,設正殿、後殿、初拜殿、三川門等,並在正殿新塑關帝聖像為鎮殿大帝,初步形成了當今格局。清雍正三年(1725年),敕封關帝三代公爵,武廟特製神牌供奉於後殿,每年春秋及5月三次大祭,後殿定名為三代廳。
祀典武廟山門
珍貴的帝王禦匾,在臺灣也是屈指可數的。鹹豐五年(西元1855年),朝廷加封關公三代封爵,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忠王,鹹豐七年頒賜禦匾“萬世人極”。
祀典武廟為二關帝整面點睛,右一為祀典武廟主委林培火先生
殿堂之上,除了皇家禦匾“萬世人極”,還有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孫、寧晉王朱術桂題匾“古今一人”,康熙年間巡道高拱亁獻“文武聖人”,乾隆年間臺灣知府萬綿前獻“正氣經天”,乾隆年間臺灣兵備道楊廷理敬獻“大丈夫”,嘉慶年間陸提標徐慶超獻“人倫之至”,鹹豐元年總兵恒裕所獻“至聖至神”等古時匾額,向人們昭示著千百年來官府和民眾對關聖帝君的敬仰。臺灣前總統馬英九先生敬獻的“義範昭垂”金匾,懸掛在正殿之上。
臺南祀典武廟主委林培火率團,在湖北荊州關羽祠大殿舉行尋根儀式
祀典武廟坐北朝南,是一座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閩南式廟宇建築。第一進祭祀關聖帝君,第二進祭祀關帝三代祖先,第三進供奉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後殿左右,還有西社、三官廳、月老祠、六合堂及延平詩社。進入祀典武廟,有層層上升之氣勢,到達正殿,就是最高點。
祀典武廟嘉賓在荊州關羽祠參拜關帝全家福銅鑄群像
自有武廟,這裏就香火鼎盛。清宣統二年,也就是日本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臺南實施都市計畫,有意拆除武廟,被臺南士紳民眾阻攔,當局不得不修改城建規劃,將街改道。現在,武廟終日香煙嫋嫋,是臺南乃至臺灣信眾精神寄託之地。1983年12月,臺灣內政部發出公告,指定臺南武廟為臺灣地區一級古跡,全臺灣關帝宮廟唯此一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臺灣政府動用新台幣6500萬,對武廟進行修護,使這片古老的建築更顯金碧輝煌且古韻悠悠。
中國攝影家朱正明向臺南祀典武廟何錦榮顧問(左二)贈送關帝群像,右一為臺灣企業家何黃秋燕董事長,左一為荊州關羽祠主委劉燕
2016年10月下旬,福建東山島關帝駐駕祀典武廟,在武廟主任委員林培火、臺灣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總會長陳展松等組織下,進行了隆重的臺南巡遊。各大廟殿組織的獅子龍燈等陣頭,分別在祀典武廟山門前向關帝獻藝。臺南市副市長顏純左趕到祀典武廟,與信眾一起參拜關公。
這年年底,祀典武廟尋根朝聖團來到湖北荊州古城。祀典武廟顧問林炳男先生將祀典武廟的香灰,與荊州關羽祠香灰合爐一處,供奉於大殿之上。林顧問和臺灣企業家何錦榮先生、黃秋燕女士、何詩敏先生一行在大殿向關帝敬香認祖時,淚流滿面!朝聖尋根團還採集荊州古城卸甲山泥土,帶回臺灣廟殿供奉。
參加臺南關帝大巡遊的臺南姑娘展示關帝金卡
林炳男激動地說,“祀典武廟以前只是春秋大祭對官府開放兩次,1991年才正式對民眾開放。多年來,對於祀典武廟的祖源地,一直不清楚,我們曾到福建東山島尋訪,但無功而返。後來,臺南大學教授陳緯華、臺南古都電臺主持人劉采妮、復旦大學王崗副教授等學者,發現了臺灣出版的清《江陵縣誌》;又通過臺灣中華關帝弘道協會總會長陳展松、大陸文化學者朱正明、荊州市政協常務副主席羅清洋等,輾轉找到明代《荊州府志》,上面詳細記載了荊州卸甲山上的關羽祠,才揭開了祀典武廟來龍去脈的神秘面紗。”
何錦榮先生介紹,明嘉靖《荊州府志》等史料記載,當年關公鎮守荊州,凱旋歸來時,在荊州城南一座山上卸甲並靜讀《春秋》,此山後被命名為卸甲山,後人在卸甲山建關羽祠以示紀念。其後,關羽祠被侵華日軍毀於戰火。明末寧靖王的長陽府,就建在荊州古城卸甲山下。後因戰亂,寧靖王帶著關帝香火從荊州南下,輾轉從閩南渡海金門,後來到臺南,將荊州王府的關帝在臺南府中設壇供奉,這是祀典武廟的初始。尋根朝聖團回到臺南不久,召集新聞發佈會,臺灣《中華日報》2017年6月8日在醒目位置刊登出《祀典武廟尋根,源自荊州非漳州》。
2017年春節期間,荊州關羽祠管委會主任劉燕和她爸爸劉於東一行,專程赴臺南回訪祭拜,開啟了海峽兩岸關帝宮廟“尋親訪友”的旅程……
(詳見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訪關公》專著)
- 上一條: 125 臺南龍崎:總會長陳展松疑似壽星爺爺
- 下一條: 127 開基武廟:深藏關帝小巷的神秘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