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屏東車城:鎮安宮關帝俯瞰臺灣海峽
2016年金秋時節,臺灣中華關帝弘道協會總會長陳展松率領眾人,接駕福建東山關帝到臺南龍崎文衡殿。中午休息不到一個小時,又帶著我們循臺灣海峽南下,赴屏東縣車城,參拜拍攝鎮安宮。年近古稀的陳總會長,為了傳承關公文化,總是不知疲倦,總是面帶微笑。
臺灣屏東車城鎮安宮遠眺
公務車上,陳總會長對我說,屏東縣車城鄉同埔村,只有80多戶人家,300多人,他們卻靠著虔誠、敬畏和勤勞的雙手,建起了遠近聞名的關帝大廟。
從車城前往四重溪清泉山莊的路上,我們已經看到鎮安宮高高大大的關公神像。車到大殿門口,鎮安宮主委黃致富先生已經拱著雙手在門口恭候。
屏東車城鄉鎮安宮大殿
黃主持首先帶我們到大殿樓頂平臺。在這裏,眼前是廟殿群落的飛簷,再遠處,是同埔星星點點的村落,再望遠,就是波濤萬頃的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交接之處。高51尺的關帝聖像,在這兒似乎可以聽見臺灣海峽經久不息的濤聲。
二樓大廳供奉的關帝,也與其他廟殿不同:在九級臺階之上,紅臉長髯的關帝,端坐龍椅之上,背後,是碩大的金色屏風,大氣且民族風味濃郁。神龕之前,是信眾敬獻的玫瑰色的鮮花。殿頂,雕梁彩繪,大紅燈籠浩浩蕩蕩。
鎮安宮大殿精美的斗拱
三樓是功德廳,數百尊小關帝像,簇擁著正中的銅鑄關公。黃主委介紹,同埔村以農家為主,沒有大公司,更沒有大董事長。頂樓的關帝像,用了上億元新台幣,將近2000人的功德,才鑄就了51尺高的關老爺。5年前關公聖像開光大典,同時舉辦了關聖帝君客家忠義文化季,包括善書文物展覽、朝真禮鬥祈安法會、電影經典欣賞、地方民俗文藝,重陽節舉行關公大法像開光大典、剪綵典禮及謝恩三獻大禮,中午席開千桌,萬人共用平安福宴。海峽岸邊的關聖帝君,已經成為恒春半島新地標,成為遠近民眾的信仰中心。鎮安宮頂樓,還有山西運城常平村關帝家廟的精緻模型。
右起:文化學者朱正明、中華關帝弘道協會總會長陳展松、福建東山關帝廟主委施朝輝、關帝弘道協會執行長蔡錦和、鎮安宮主委黃致富在鎮安宮敬香
黃致富主委說,鎮安宮因為臨海,風的鹽分較高,鎮安宮的關聖帝君像是採用鋼骨結構配合鋁合金外殼。鋁合金工藝難度高,需慢慢組合雕塑,歷時兩年終於圓滿。
早在清道光年間,早期先民遷徙統埔莊,這裏還是一片荒野,更無神壇。1906年,統埔莊士子林幹生、張進貴、郭增壽等,赴臺東帶回關帝及鸞筆,在郭家廳堂開壇扶鸞問醫。神壇十分儉樸,以木板恭書“協天關聖大帝”。這是統埔莊先人奉祀神壇之始。歷經20多年建設,鎮安宮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均來自十方大德的虔誠。現在,寬闊的綠林廣場,是休閒遊覽之地,廟堂巍峨,關聖帝臨天下,俯瞰海峽,神威顯赫。
在鎮安宮三樓平臺遙看車城,村落相望,一片祥和
車城,位於臺灣屏東縣西南,瀕臨臺灣海峽南部。全鄉11個村落,不到1萬1千人。每年10月到來年2月,因受地形影響,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車城雖然開發較早,惟受地理環境影響,在生活條件艱困的情況下,車城並未產生興盛的文字文學,而是以一種簡單的歌唱型態,發展成民謠吟唱,形成現今著名的“琅嶠民謠”,頗具地方文化特色。車城地區的文學,可稱之為“歌謠文學”。
車城舊名柴城,明鄭時期派部將陳文華率眾來此地開墾,並逐漸發展成部落,是漢人入墾恒春半島的發展中心。清朝時因移民漸多,經常與當地原住民發生衝突,為防原住民侵襲,從社東與社南分別建造城牆,待原住民進攻時,居民便以柴木做成柵欄堵住缺口,因此當地居民稱之為“柴城”。後來居民覺得柴木容易燃燒,便改以牛車數十部佈陣於城外,於是又改稱為車城。
您要在臺灣南部尋找淳樸的鄉土民情嗎?請到車城來。
(詳見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訪關公》專著)
- 上一條: 136 東照山上:關帝殿堂在海峽兩岸聲名鵲起
- 下一條: 138 臺灣臺東:太平文衡殿馨香嫋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