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新:混合雙打鑄造藝術人生
最近記者拜訪了中國國畫大師、詩人汪國新和作家、企業家鄭桂蘭夫婦,二人幾十年的艱苦磨練造就了今天的成就。汪國新是中國畫壇少有的全能型畫家。國畫、油畫、版畫、詩詞、書法,都成一方大家,被畫壇前輩華君武先生盛讚為“詩書畫俱佳”,尤其以八面威風的關公在畫壇獨樹一幟。也讓記者意識得要想成為一代大師,就要有對國畫、油畫、版畫、詩詞、書法、服飾、古代人物、理論修養等藝術作全面的要求,基本功決定其藝術道路能走多遠。不是“一招鮮,吃遍天”了,作為一個大國的藝術家,無愧於當代,才能有一個高度。這也是汪國新先生真實的寫照。
《朋友》被陳列在香港董建華特首廳
30歲以前沒有吃過一頓飽飯
汪國新出生的1947年,正處在中華民族命運大決戰最危險的時刻。抗日戰爭逃難到宜昌。父親一口流利英語,一手漂亮顏體楷書,催生汪國新“畫家夢想少年作”,命運又偏偏讓汪國新九歲喪父。難民之家五個孤兒,不久又“毒日危巢風兼火,白煙黑木無家雀。”房子遭火災,妹妹貧病而亡,“紙糊篾紮安身窩”的窩棚,又被狂風卷飛,姊妹在暴雨中驚惶無助。13歲的汪國新只好輟學,開始為養家而奔波。這對從小就酷愛美術、文學、音樂,立志要當作家、畫家、音樂家的汪國新無疑是個重大打擊。至今提起自己的學歷,汪國新先生都認真地解釋:正經來算,我唯讀過小學六年級,一年3塊錢學費,一共是18塊。言語間,辛酸裏夾著自豪。因為這18塊錢的學費,見證了他50年筆耕不輟,為追求藝術而奮鬥不息的艱辛與磨礪。雖然生活艱辛,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磨練畫技、書法。
關公文化萬里行在西藏
1980年開始,汪國新夫婦除了維持基本的生計之外,把所有收入都花在外出采風,購買紙墨筆硯上。當時他們住在只有幾平方米的房子裏,下雨時,坐在屋內的床上,可以將腳伸出門外接雨水洗腳。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汪國新只能打著雨傘作畫。“我30歲以前甚至沒有吃過一頓飽飯。”這就是他們當年生活的寫照。
妻子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一個好女人是一所好學校。她是男人事業成功背後的一半力量。而汪國新說:“我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擁有我的妻子,我事業上90%的成功都來自於她。她就是一本我永遠也讀不完的書。”
汪國新夫婦30年前的初次相見足以與任何浪漫愛情故事媲美。一次,汪國新在沿湖北清江采風寫生時路過長陽,見當地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就在路邊支起畫架,為前來觀看的土家人畫像。沒過多久,他被當地市場糾查員“抓”到院內。原因是他沒有執照在街上畫畫,可能是空投特務。細問後得知他是宜昌來的畫家,就叫來幾個貧下中農給汪國新作模特。也是天意,鄭桂蘭當時所在的文工團就駐紮在隔壁。
鄭桂蘭生於土家大戶人家,自小聰明伶俐,琴棋書畫樣樣都通。再加上土家姑娘天生就能歌善舞,鄭桂蘭在長陽縣城也是頗有名氣的才女。聽說大城市來了一個畫家,毛主席像畫得又象又快,喜愛畫畫的鄭桂蘭就想去探個究竟。
汪國新看見一個美麗的土家姑娘站在面前,並被告知是當地有名的女畫家。匆忙中,他伸出沾滿油彩的手就要與鄭桂蘭握手。按土家規矩,女子一旦與男子握手,便是以身相許,何況是一個頭次見面的陌生男子。鬼使神差之下,兩隻手握在了一起,而且握了很久。
在此後的幾天,鄭桂蘭總是把多買的饅頭偷偷塞給還在為貧下中農畫像的青年畫家。現在從宜昌去長陽只有半天車程。然而30年前,要轉車轉船再步行,倆人見一次面需要步行幾天。中間雖有大河高山阻隔,即便是山洪暴發,路毀橋淹,汪國新每個月都會背上乾糧,唱著“踏遍蒼山找金花”翻山越嶺去與鄭桂蘭相見。
天生聰慧的鄭桂蘭從來就知道她的人生該怎麼走。這種智慧被用在汪國新身上時,發生的化學反應足以讓人目瞪口呆。早在1980年,鄭桂蘭便為汪國新制訂出了一個龐大的30年發展計畫,其中包括要實現汪國新的“狂妄夢想”:50歲時在中國美術館占一個框,展出他的大作。而這個計畫的第一步,便是編繪十集1666幅連環畫《長江三部曲》。到後來的《80米水滸長卷》、《紅樓夢長卷》、《三國演義長卷》、《長江萬里158米工筆長卷》、《240幅三國演義畫》、《華夏英傑百畫》以及有關孔子、關公作品系列研發等這樣大的工程作品,多達上萬幅作品。汪國新先生創作的是中國的文化工程,是世界的文化工程。
夫妻雙打,成就一片天下
多年奮鬥,鄭桂蘭為汪國新制定的目標一一實現。其中1988年,40歲的汪國新就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畫展。鄭桂蘭自己的事業也取得相當的成就。她用長江考察獲得的素材寫成的30多萬字長篇小說《長長芭芒路》被美國哈佛大學列入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參考資料。一些編劇和導演也為小說的文字和內容所打動,目前正在籌拍電影。鄭桂蘭在十年長江考察采風過程中還拍攝了2000多張照片,她將加以整理並以《長江舊跡》發表。應甘肅方面邀請,有近三十人專班為汪國新錄製了教學、談話紀錄片,這在書畫界尚屬首次。應上海市政府邀請,特別為汪國新先生創建了1500多平米的“汪國新大師工作室”。
汪國新夫婦在事業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並沒有停止前行的步伐。第一個建保真庫,投入100多萬元;第一個回收應酬之作,投入了170多萬元;第一個在央視作文化品牌廣告;第一個作較大規模的藝術專賣店;並開發衍生藝術產品,形成文化產業鏈。是市場需要,更是鄭桂蘭經營理念的體現。在北京琉璃廠、古都西安等地,出現了“北京關公畫堂”和“北京孔子畫堂”,這就是由鄭桂蘭創辦的汪國新和幾位大家的專賣畫廊。這麼多年,夫妻形成的默契,成就了二人人生路上的成功。有人說:“別人是艱苦創作,汪國新是幸福創作。您有一位能幫您開拓與創作的好夫人。”汪國新和鄭桂蘭立志將華夏文化推向全世界,不斷在歐美及港澳臺地區舉辦“關公文化萬里行活動”。2006年,“北京關公畫堂”被文化部授予於“中國十家誠信畫廊”稱號。汪國新被中國品質萬里行首推的當代書畫保真十大家之一,被中國收藏家協會隆重推出的中國收藏界十大畫家之一。
現實中時有錯位,歷史看各就各位
如今,找汪先生收藏、拍賣求畫者自然不在少數。然而他從不作“行活”。對自己不滿意的畫絕不交給求畫者。情緒,感覺不到位時絕不下筆。在激情和靈感交匯時揮豪作畫,一氣呵成。汪國新一旦下筆,便處在一種忘卻自我的狀態中。畫不做完,飯都不吃。誰叫他吃飯就對誰發脾氣。
對具有典型藝術家作風的汪國新來說,他將全部心魂投入詩畫,不是追求個人名利,而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懷,展現國粹的價值。他認為,一個人要創造自己的成功,創造自己的財富,就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才智,抓住有效的時間段,才可能取得一些成就。一個人的最大價值體現絕不是佔有多少財富,而是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一個人只要認認真真做事,實實在在為人,他的才華終究會得到歷史和社會的承認。這正是汪國新詩中所說的:“現實中時有錯位,歷史看各就各位”。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汪國新夫婦捐款給希望工程、抗洪救災、三峽移民、開山修建脫貧致富公路、集資修建畫院和環境保護等社會福利事業,回報人民和社會。他們的義舉被中華紅十字總會授予中華慈善藝術家稱號.
汪國新(左)、鄭桂蘭(左二)在臺灣出席關公文化盛會(攝影 朱正明)
汪國新簡介:
現為中國美協連環畫藝委會委員、農工中央文委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三峽畫院院長、北京東方書畫研究會長。作品曾多次獲文化部、中國美協頒發的大獎,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國家圖書館、毛主席紀念堂收藏;《百馬圖》長卷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尤以158米絹本國畫《長江萬里風情圖》馳名海內外。
鄭桂蘭簡介
北京燕山紅文化集團董事長、世界關公文化協會副主席.創作《長江三部曲》文學腳本獲首屆國際連環畫節榮譽金杯;文化部、中國美協國家出版署等二等獎、銀獎、十佳雙優獎.獲中日科技論文一等獎.攝製科技電視專題300餘部,撰寫電視腳本60余萬字曾獲全國第三屆科技電視專題評獎攝、編、導特等獎.長篇小說《長長笆芒路》被宣傳部列為重點文藝創作研究項目。致力於關公、孔子文化研究、傳播,曾榮獲國家環保總局、中國婦聯授予的中國婦女環保百佳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