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 東山海島 武聖大殿雄峙東海之濱
1991年春天,臺灣台中聖壽宮總主持張子清先生給我寄來了一份重要資料,這是臺灣著名關帝宮廟主席在大陸第一次召開關帝文化交流會的記錄。這次會議的會址,是在臺灣海峽的海島上——福建東山島。張子清總主持在來信中說,臺灣民眾很看重東山島武聖殿,期待我去那裡拍攝采風,編入關帝文化專著。
於是,我有了與東山海島的緣分。
福建東山島武聖殿,雄峙東海之濱
這年春天,我獨自乘綠皮火車,在江西鷹潭轉車到福建廈門,再從廈門換乘大巴,來到閩南東山海島。
東山縣對台部黃振桂部長,是個典型的海島帥哥,咱們一見面就成了好朋友。當晚,黃部長安排我在海邊的臺灣漁民接待站住宿。接待站緊挨著海堤。入夜,聽著臺灣海峽一層層海濤相互追趕的聲音,想著明天就要到東山武聖殿朝聖,感覺真好!
東山島,位於廈門與汕頭之間,漂浮在浩瀚的東海與南海交匯之地。這裡有遼闊的海濱風光,有奇異的漁家風俗。最讓我感動的是,東山民眾對關公的虔誠敬仰之情,稱得上中國大陸之最。
武聖殿供奉的關聖夫子
早在明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朝廷之命,赴東山島建銅山水寨,以防倭寇入侵。為撫慰守城官兵的思鄉之情,從三國故地長江岸邊遠道而來的江夏侯,在銅山城東建起關王廟,“刻像祀之,以護官兵”,揭開了東山人祀奉關公的歷史。明正德三年(西元1508年),東山民眾在關王廟舊址興工擴建,四年後落成縱深40米、寬17米的新殿堂。
如今,東山島家家戶戶的大堂正中,都設有關帝神龕,日日進香祈禱;東山民眾遇上婚姻、功名、出海等家事,都愛去關帝廟求籤問詢;每年正月,東山民眾抬起關帝神像,奏樂鳴炮,沿海岸街巷遊神,以示“造福民間,消災避邪”;逢農曆五月十三關帝誕辰,東山人自願捐資,請島外戲班到關帝廟前搭台唱戲,以示慶祝,屆時人山人海,漁歌陣陣,溫情融融。豐富多彩的關帝文化風俗,數百年綿延不斷,薰陶著一代又一代勤勞善良的東山人。
東山島武聖殿內的雕飾,頗具海島風韻
東山湧動關帝熱,除了歷史流傳的關公文化積澱,還有其地域因素——東山人歷來以捕魚為主業,大小漁船數百艘,日夜出沒於驚濤駭浪之間,相互都培養出了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責任感,由此,東山人十分崇尚關公“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忠義精神。東山是個孤島,歷史上受倭寇侵擾之時,主要靠東山人自發抵禦,時常犧牲慘烈,此時,更需要忠義精神來維繫東山人的前赴後繼。
東山島曾是鄭成功抗清複明的基地。清政府統一臺灣後,對東山仍持蔑視態度,不予註冊入籍。相傳關公聞訊後,托夢島上各大姓族長到關帝廟聚會,商議入籍一事。各族長彙聚廟殿,悟得關公托夢緣由,無不稽首感恩,誓作關帝裔孫,立名“關永茂”為東山島籍戶主。至康熙五十六年,東山人終被納為清朝子民,豁減賦稅役。由此,東山人的關帝情結越來越深。為感激關帝恩德,註冊之日起,東山島家家戶戶懸掛關帝畫像,作為祖先奉祀。
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節,東山少女為關帝敬獻壽桃
如今,東山關聖殿仍保存明清遺風,且具濃郁的閩南建築藝術特色。正殿裝飾富麗堂皇,許多雕琢精巧的金燦燦的龍蝦等海洋生靈,鑲嵌于殿梁門廊,獨具海島韻味。正殿有兩尊關公,其中一尊端坐轎中,供喜慶之日沿街巷遊神。正中神龕內,關公與周倉並排供奉,這與其它關廟迥然不同。當地傳說,南宋末代皇帝趙昺在廣東崖山兵敗,丞相陸秀夫背負少年皇帝投海後,魂靈附于東山關聖殿周倉身上,周倉得帝王之魂靈,便與關公平起平坐了。
大殿神龕之上,高懸清咸豐皇帝禦匾“萬世人極”。殿柱上,有明武英殿大學士、銅山人黃道周手書木刻楹聯:
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為了一生事業;
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
福建東山關帝2016年10月赴臺灣巡遊,從高雄意誠堂關帝廟起駕
早在明清時期,東山關帝的香火就隨東山人東渡臺灣,東山人還在臺灣建起數座關帝廟殿。隨著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少臺灣朝聖者認東山關帝廟為祖廟,並多次組團赴東山島朝聖祭祖。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到東山,被海島的關帝文化風情深深吸引,當即撰寫了《中國大陸最著名的五家關帝廟》,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等主要媒體登載。這座臺灣海峽的袖珍關聖殿,被海峽兩岸乃至海內外更多華人關注。
這些年,我多次赴東山島,參加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節,在關公文化論壇演講世界關帝文化,與東山縣政協副主席劉小龍成了好兄弟。小龍與我相約,再到東山時,一起乘漁船出海,看東山兄弟拉網捕魚,看東海濤頭日升日落。劉小龍的故事,已經在本網站“名家風采”欄目推出,這裡就不重複了。
- 上一條: 031 出版畫冊 把中華關帝文化傳播更遠
- 下一條: 033 福建泉州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