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好宏論: 荊州的歷史文脈
一
前不久,某部委的一則通告引起了海內外華人社會的極大關注和擔憂;近日來,諸多媒體發出荊州因大“失關公”,會進一步提升海內外關公信仰者的不安情緒,甚至可能會傷害海內外華人社會的情感紐帶和思想認同!
關公,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忠義精神的文化符號,是正氣正義的文化象徵,是聯結海內外華人社會的情感紐帶和共同的道德、價值標杆。
著名學者於右任在關帝廟題聯說:“忠義精神,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
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關帝廟,有華裔活動的場所就有關公信仰。
關公,是華人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是海內外華人社會共同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偶像。
荊州古城少年在關公文化節上表演“關爺爺青龍偃月刀”
該部門在通告中說荊州關公雕像違反了《荊州古城保護條例》相關規定,這是該部門的行政權力,對此我們無可置喙。
但該部門接著在通告中說,荊州關公雕像破壞了荊州古城風貌,破壞了荊州歷史文脈。這樣的說辭就已經完全超越荊州關公雕像是否“違建”的範疇。
是否破壞荊州古城風貌,這是涉及審美觀的問題。這種審美觀,應該有誰做出統一標準,恰如其分的認定?是居廟堂之高,不進民間細緻調查研究的個別官員?還是十年磨一劍,潛心藝術修養和造詣的藝術大師?還是生於斯長於斯,與荊州關公雕像日夕相伴的荊州人民?答案不言而喻,自然屬於後兩者,是來自民間的藝術大師跟荊州人民民意相融合的智慧結晶,任何一位從內心尊重“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憲法精神的官員,都會懂得,在做出任何一項決策前,向後兩者虛心請教,才能做出於國家有福,於人民有利的正確的決定!才不會引起這麼巨大的民間爭議和民意反彈!
二
然而,這兩者尤不足道,最令任何一位有著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海內外華人社會感覺不可接受,無法理解的是,該通告認定荊州關公雕像破壞了荊州歷史文脈。
什麼是歷史文脈?所謂歷史文脈,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精髓及歷史淵源,代表著一個城市的風格,城市風貌,城市精神,特別是古聖先賢,對本地人文精神帶來的深刻影響力,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價值。從一個城市上來說,所謂歷史文脈,就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
歷史文脈,不僅包括那些承載於歷史史冊中的人物事蹟、哲學思想、理論知識,還包括人們口耳相傳的優美傳說、民間故事,還包括人們約定俗成的民間禮儀禮節、民俗習慣,還包括星羅棋佈的歷史文化遺址、傳說文化遺址,還包括掩埋於地下的已知和未知的文物、古跡和考古發現,它們共同鑄就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對荊州關公雕像是否破壞荊州歷史文脈,這是涉及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和價值觀等關乎國本,關乎民本的大是大非的問題。
這絕非危言聳聽,這是基於:1、歷史上的關公在荊州活動軌跡的歷史定位問題,2、荊州人民對關公精神一以貫之的信仰和崇拜問題,3、荊州成為海內外關公信仰者朝拜聖地的文化地位問題,4、荊州在發揮臺海和平統一,凝聚海內外華人同心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問題。
關公與古荊州城的淵源頗深,荊州也是關公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關公信仰形成的搖籃。正是因為這種淵源,荊州關公雕像的任何解讀,都會引起海內外華人的極大關注和反響。
荊州關公雕像是否破壞了荊州歷史文脈,應該由誰來評斷?最有資格評斷荊州關公雕像是延續還是破壞荊州歷史文脈的,是自關公鎮守荊州開始,至今一千八百多年,所有生活、工作、經商於荊州的全體荊州人民,包括現今生活於荊州的637萬荊州人民,只有他們才最有發言權,才最有資格荊州關公雕像是延續還是破壞荊州歷史文脈!
三
那麼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關公與荊州歷史文脈的關聯。
1、關公在荊州的影響力
關公鎮守荊州十年時間,在荊州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活動遺跡、紀念性遺跡和傳說性遺跡。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關公一生事業巔峰的主要活動地。關公鎮守荊州期間,當時荊州本有一座舊城,年久凋殘,關公遂捨棄之,於其東南鄰,更築新城。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關公北伐襄樊,興複漢室,荊州為東吳呂蒙襲取。關公還師城下,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遂引師退去。
關公在荊州政務治理上,勵精圖治,善待荊州軍民,軍政要務秩序井然,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深得荊州百姓愛戴。史書《三國志》說關公“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三國志》作者陳壽也記錄關公“善待卒伍”、“有國士之風”。
荊州人將關公視為荊州的首任“市長”,更是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道德楷模,以及愛民如子、為民謀福的官員榜樣。
2、關公崇拜與荊州本土信仰
關公大義歸天後,荊州民間懷念關公,年年為關公掃祭,地方誌稱“邦人墓祭,歲以為常。”明代湖廣按察使《義勇武安王墓記》稱:“邑人祠而祀之,創而隨廢者,不知凡幾。”荊州民間對關公的墓祭崇奉,代代相傳,從未斷絕。
宋高宗紹興年間,陳淵在其《默堂集》中記載:“臣嘗遊荊州,見荊人所以事關羽者,家置一祠,雖父子兄弟室中之語,度非羽之所欲,則必戒以勿言,唯恐關羽之知之也。”由此可見,荊州民間對於關公崇拜達到何等崇敬畏服的程度?
荊州民間的祀關活動興盛、對關公忠義誠信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精神的推崇加深,使得關公崇拜具有民間道德教化和行為規範等多重功用。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董侹所撰《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山關廟記》對關公便有“生為英賢,歿為神靈”之稱,記載了南朝時關公作為江陵“城隍神”,關公崇拜在平定叛亂中的作用。
佛教典籍《佛祖統紀·智者傳》記錄了關公與天臺宗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的淵源,開了三教共尊關公的先河,推動了關公崇拜由區域性向全國性發展的文化傳播。
現藏於荊州博物館的泥制紅陶關公塑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尊關公像,也是說明荊州人對關公崇拜已經跨越1000多年的實物佐證。
3、關公在荊州的歷史文化遺址
荊州,是關公崇拜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發源地和發祥地。遍佈荊州各處的活動遺跡、紀念性遺跡和傳說性遺跡,為荊州歷史古城風貌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關帝廟、三義街、得勝街、關公點將臺、關公洗馬池、關公擲甲山等數十處名勝古跡,遍佈荊州各處;膾炙人口的關公故事與傳說,成為荊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荊州出土的宋代泥制紅陶關公塑像,既是關公崇拜研究中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也從考古學的角度印證了古文獻的記載,印證了關公崇拜與荊州古城的密切關聯。
曆千年而不衰的關公崇拜、關公精神,延續著荊州古城的歷史文脈,延續著荊州城市精神,成為荊州凝聚人民力量,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忠義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廣泛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動荊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名片。
4、關公與荊州民俗文化活動
關公的真實事蹟和人格德行,是荊州人民對關公崇拜、信仰的基礎,也是荊州人民群眾歌功傳頌、百世不衰的根基之所在。由此形成荊州跨越千年、世代相傳、不斷衍化、深入人心的各類民俗活動和行為習慣,使得關公精神在荊州民間不斷得到認可、強化和推崇。
荊州關帝廟廟會是集祭祀、歌舞、文娛、商貿於一體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和農曆五月十三,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荊州人在這裏玩龍燈,劃採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具有獨特的地方傳統藝術風格,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逢年過節,荊州人玩龍燈,耍龍的小夥子們都要先到關帝廟內拜拜關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龍。荊州城生產的旅遊紀念品,也有以關公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如繡有關公像的絲織手絹,印有關公的精緻背包,還有關公畫片、小塑像等等。荊州城內的賓館、商店和許多民宅,多喜歡在大堂供奉關公像。荊州的大人小孩,幾乎每人都能講上幾段關公鎮守荊州的故事。
關公的忠義精神,已深深根植於荊楚大地。越來越多的臺港澳和海外華人來荊州朝拜關公,進香還願,聚在荊州關帝廟,用不同的語言讚頌關公的忠義精神,給關公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5、關公忠義精神與荊州精神養成
關公忠義精神品格,與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荊州人民精神、品格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來源。
荊州城市精神的養成,前有屈原,後有關公。
被陸遊稱譽其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的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是地地道道的荊州人。岑參在《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詩中寫道:“虜騎無數來,見君不敢當。漢將小衛霍,蜀將淩關張”,將東漢時期的關公、張飛,與西漢時期的大將軍衛青、霍去病相類比,體現了荊州人民對關公忠義精神的認同和崇敬。
南宋大儒廬陵曾三異在《同語錄》中認為:“《九歌·國殤》,非關雲長之輩,不足當之。所謂‘生為人傑,死為鬼雄’也”。
關公精神已經與荊州城市精神融為一體,成為荊州歷史文脈的一張重要名片。荊州作為關公文化的發祥地,作為關公忠義精神的實踐者和傳播者,使得荊州日益成為海內外華人關公信仰者的尋根聖地之一。
四
荊州沒有按照相關規定,履行相關程式,被批“違建”,這的確是不該犯的錯誤,但這種錯誤如果不是相關責任人為中飽私囊或貪污腐敗而造成的錯誤,而僅僅是因為這些犯錯人基於自身對關公忠義精神的高度認可,基於荊州人民千百年來對關公精神的高度崇拜,基於民心民意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熱忱,這種錯誤無論從發心還是從行為上,都是值得原諒的。
毫不諱言地說,相比某部委四處批建,一座座規模龐大,櫛比鱗次,空置率極高的“鬼城”,荊州巨型關公雕像的存在要合理得多,有意義得多,對荊州人民,海內外華人帶來的福祉要更有價值得多。
為何會這樣說?這是因為荊州建如此巨大的關公雕像的確是因大,但絕非貪功,這對於海內外華人的關公信仰稍微有所認知的華人社會來說,都是不難理解的話題。
關公在中華民眾眼裏,心裏,思想裏,潛意識裏,無疑都是威武雄壯,偉岸挺拔的英雄形象,這在浩如煙海的史料典籍、碑文記載中,屢屢可見。
歷史以來,關公都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城”,元朝程元卿詩贊道:“將軍氣作漢長城,此身肯與賊俱生?一時成敗風雲散,千古精誠日月明。”
明代長城主要隘口都建有關帝廟,長城戍軍尊奉關帝,藉以正人心、安軍心、鼓士氣,“藉其威靈,以倡勇敢”。
宋元明清以來,中華民族也是屢屢遭到外強入侵,但在關公忠義精神的指引下,無數忠義愛國之士慷慨赴國難,捨身取義,報效祖國,用熱血,用信仰,用摯誠,為關公成為中華民族全體人民共同認同的精神長城奠定了基礎。
五
時至今天,在和平時期,關公文化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
一是民族價值,將關公文化根植於“中國夢”的生動實踐,有助於增強中華兒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道德價值,弘揚關公忠義文化,有助於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設水準。
三是經濟價值,以關公忠義精神為紐帶,有助於推動文旅深度融合、互促共進
四是社會價值,弘揚關公精神,致敬時代典範,有助於將講誠信、負責任等精神內核融入自治法治德治全過程,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準。
五是國際價值,以共同的關公信仰為思想凝聚、情感凝聚、道德凝聚,推動關公文化進一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有助於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關公文化所具有的傳統道德文化、民族內在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裏的共同歷史文脈,成為聯繫兩岸同胞和海外華人的精神紐帶,成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團結凝聚全球華人萬眾一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荊州關公雕像的命運如何,牽動著海內外華人共同的情感認同,思想認同。無論是就地拆毀,還是分割遷移,都將會在華人社會中產生難以想像的傷痕,而這才是更有可能成為破壞中華民族而非僅僅荊州歷史文脈的事件!
作者彭允好,曾就職報社記者、黨政宣傳部門等。現為關公文化專家學者、《香港商報》專欄作者。
- 上一條: 情繫荊州: 28位海內外同仁發出緊急建議函
- 下一條: 馬來西亞: 高級拿督李治榮眼中的關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