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 陝北榆林:蒙漢民眾共敬關帝爺
陝西省北部的榆林,是萬里長城重鎮。明長城在榆林地區蜿蜒數百公里,現仍存烽火臺200多座。長城三大奇觀鎮北臺,就巍巍坐落於榆林城北郊。70年前,就是在這裏,毛澤東吟誦了一首“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的千古詩篇。
陝北榆林古長城遺址
2016年9月,我從武漢飛西安,再從西安轉機飛往陝北榆林。我的老朋友、榆林市關公文化研究會會長任富福,駕著越野到機場迎接,並帶我走訪參拜了古長城內外幾家頗具特色的關帝廟。最令我感動的,是蒙漢民眾共同祭拜關公的故事。
榆林城西北20多公里的井克梁村,有一個金克山敖包,關公、成吉思汗和木華黎,同時供奉在這個殿堂,且已有100多年歷史。這裏一年一度的傳統廟會,吸引數千蒙漢民眾參加。大家在關帝廟前賽馬,摔跤,扭秧歌,唱大戲,祭拜英雄,比春節還熱鬧。榆林市關公文化研究會會長任富福介紹,井克山的十三個敖包,最大的第十三敖包是成吉思汗的大將木華黎墓。十三敖包盡頭,就是關帝廟大殿。關公、成吉思汗、木華黎幾百年來在金克山被蒙漢民眾共同祭拜,這是蒙漢一家親、民族大團結的象徵。
陝北榆林十三敖包關帝廟
此前,我在北京歷代帝王廟看到,大殿供奉的79位傑出文臣武將牌位,元代唯有木華黎一位。關公,卻是歷代帝王廟唯一有塑像的英雄帝王。榆林市對蒙漢歷史頗有研究的薛春生介紹,木華黎(西元1170年-1223年 )是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鐵木真手下驍將,開國功臣。他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戰著稱,40年間追隨鐵木真,無役不從,輔佐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1206年被封為左翼萬戶長,為征金大元帥、太師、國王,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經過6年征戰,先後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國土。1223年,木華黎在鳳翔之戰結束後的班師途中,病逝於今山西運城市聞喜縣,時年54歲。1321年,被追贈為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號“忠武”。
在十三敖包關帝廟前,朱正明向任福富會長贈送《走遍天下訪關聖》專著
木華黎墓歷來被蒙古族民眾尊稱為金肯巴特爾,即“真正的英雄”。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有象徵木華黎化身的一杆神矛蘇力德,每逢農曆五月十一,在接受蒙古民眾的頂禮膜拜後,派專門馬隊護送蘇力德,經過三天的路程,到達榆林十三敖包接受蒙漢民眾祭拜。
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的400多年中,無數晉陝冀人背井離鄉,走西口來到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交接地帶的榆林,在木華黎墓地建起關帝廟,供奉關公、成吉思汗和木華黎,每年有蒙漢民眾彙集此地祭掃。木華黎的蘇力德不僅受到蒙古人的頂禮膜拜,在榆林地區長城內外漢族民眾的心中,一樣擁有崇高的地位,並流傳木華黎是關公轉世的說法。
在古長城之上,俯瞰榆林東山關帝廟和榆林新城
關公出生在今山西運城市常平村,與木華黎自陝西寶雞班師途中去世之地只有幾十公里。在民間,人們早已將兩人融合在一起。兩人忠義勇武,都享後世祭拜;關公忠誠劉備,木華黎忠誠成吉思汗;關公武藝高強鎮守荊州,木華黎智武征服今黃河以北大半個中國;關公在中國及國外成為忠義化身的武聖人,木華黎是蒙古人世代祭拜的英雄……
因曆朝官方的推崇和民間信仰,關帝崇拜隨著朝廷官兵進駐榆林而逐漸興盛。明弘治五年(西元1492年),榆林首建三義廟。隨著榆林古城不斷擴建,古城東西南北都建起了關帝廟。榆林境內的明長城,沿線36座軍事城堡,幾乎都建了關廟,在州縣鄉村,更是少不了關帝殿堂。據榆林市關公文化研究會最新統計,全市現存大小關帝廟286座。
陝北榆林東山關帝廟大殿
榆林百姓稱關公為老爺,老爺一詞表達了百姓們對關公的虔誠、尊崇與敬畏。每年春秋兩季,各地紛紛舉辦廟會和物資文化交流,民眾以關帝廟為中心,上香許願,佈施抽籤,舉辦展覽,期待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強。
在榆林,任富福會長用越野車載著我,循長城沿線,走訪了多家關帝廟。
榆林東山關帝廟位於榆林城內駝峰山巔,與戴興寺、洪濟寺、香雲寺、圓覺寺毗鄰,被譽為“四寺夾一廟,雲天出紅霞”。在任會長引導下,我們登上古長城,俯瞰東山關帝廟和榆林古城,關帝廟的深綠色琉璃瓦和金黃的龍吻飛簷,在陽光下分外醒目,古老的樓臺殿閣與新興城市的林立高樓遙相呼應。佇立古老長城,任會長更顯得豪放自如,對我講述著自己大半生為之奉獻的關帝文化,眼睛裏竟含著淚光!任會長說,榆林東山關帝廟始建於明弘治三年(西元1490年),占地面積20餘畝,清道光年間曾進行過擴建維修。關帝廟構建奇特,廟內外原有三橋四牌樓和一座精美的五彩琉璃九龍壁,由於戰爭和後來的文革浩劫,古建築屢遭毀壞,文物大量失散,一片荒敗不堪。所幸廟院大殿等建築曾因糧庫佔用而得以保存。改革開放後,任富福等善信不懈奔走,關帝殿堂終於歸還道教社團,並逐步得到修復,成立了榆林關帝廟管委會。2007年,在各級政府和信眾支持下,籌資近800萬元精心恢復修建,完成了崇寧殿、三清殿、春秋殿和鐘鼓樓、西廂房等建築工程,迎置5尊貼金銅像。這是東山關帝廟500年來第一次大規模恢復修葺。
東山關帝廟大殿正門簷下,高懸“崇寧殿”巨匾,高3米的銅鑄關公威坐神龕之中。關公頭戴冕旒,雙目炯炯,右手托膝,左手捋髯,令人肅然起敬。神龕前有3米高的銅鑄關平、周倉、趙累、王甫四位文官武將。由42件2米多高的銅質兵器組合的全幅鑾駕分立文官武將身後,金光閃爍。後院是三清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神壇上三尊銅鑄神像寧靜古樸、慈祥雍容。近幾年,東山關帝廟在任富福一班人領導下,舉辦理論研討,出版傳統文化雜誌,深入調研鄉村關帝宮廟並幫助解決疑難問題,受到廣大信眾稱道。
鎮北臺,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榆林城北4公里的紅山頂上。這裏是明代長城遺址中最宏大的建築物之一,與山海關、嘉峪關一起,被譽為中國長城“三大奇觀”。鎮北臺據險臨下,控南北咽喉,是古長城現存最大要塞之一。方形的鎮北臺,高30餘米,周長300多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鎮北臺關帝廟,就坐落於台下不遠處。在鎮北臺關帝廟,朱鐵錘主委向我講述了這裏的前世今生,我想,朱主委幹事,就如他的名字一樣,有北方漢子的浩然正氣。這裏每年5月和8月舉辦的鎮北臺老爺廟會,成了遠近蒙漢民眾必到的節日,以廟會為中心,燒香許願、拜神佈施、抽籤過關,賽過春節的熱鬧。
陝北榆林,古長城一側的鳳凰山關帝殿
長城內外的關帝廟,農曆五月十三舉辦廟會的最多,這天叫“關老爺誕日”或“關老爺磨刀日”。陝北榆林十年九旱,而在春播之日和春夏之交,雨水稀缺,祈雨活動頻繁。除了抬龍王祈雨,人們還希冀關老爺慈悲為懷,福播萬民。民間認為農曆五月十三是雨節,民諺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的說法。因為五月十三多降雷雨,相傳雷聲是關老爺磨刀的聲音,雨水便是關老爺的磨刀水,久而久之,五月十三就演變成一個固定的節日流傳下來。
在榆林的短短三天,任富福會長帶我走訪了東山關帝廟、十三敖包、鎮北臺關帝廟、沙沙墩關帝廟、鳳凰山關帝廟等,每到一處,任會長都會亮起秦腔般豪放的嗓門,亮起信天遊般的淳樸,向廟殿管理人員大講誠信規矩。我歸納了一下,講得最多的有三條:德不配位,必遭其累;人不行神就不靈,神不靈是人不行;人活靠一口氣,神靈看一爐香……
我想,福建東山島有個著名的武聖殿,在臺海兩岸頗具影響力;陝北榆林古城有個東山關帝廟,是萬里長城重鎮的著名古建築。何不將這遼闊大海和古老長城連在一起,優勢互補?離開榆林前夜,榆林市委、市政協設宴聚會時,我說出了這一想法,居然獲得大家齊聲叫好。我乾脆來了個現場直播,給福建東山縣政協副主席劉小龍撥通電話,講了“結對子”的設想。小龍主席在電話那頭表示贊同並十分感謝,約定來年春天一起赴榆林考察。
(詳見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訪關公》專著)
- 上一條: 096 瑤族山寨:廣西恭城萬人雨中狂歡敬關公
- 下一條: 098 南陽社旗:綿綿秋雨中的山陝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