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信俗傳承千年 關帝節慶熱遍神州
世界關公文化網按:近日,中國大地紀念關帝的活動此起彼伏,盛況空前:
----福建泉州首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節在通淮關帝廟廣場隆重舉行,臺灣弘道協會組織臺灣100多家關帝廟,9轎40多尊關帝神像及信眾1800餘人前來泉州通淮關岳廟謁祖。這是400多年來,臺灣全島關帝廟神尊首次“攜手”西渡海峽,也是臺灣歷史上關帝信眾到大陸最大規模的謁祖進香活動。
----福建東山島海峽兩岸關公文化節隆重熱烈,璀璨的大型焰火在海峽上空升騰。
----湖北荊州關公刀會英才輩出,荊州古城一片祥和。
----山東泰山紅門景區關帝廟舉行關帝磨刀泰山民俗活動,吸引了泰山周邊數百名香客和遊客前來為關帝磨刀祝壽。
----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關帝廟會舉行關公大型巡遊活動,50多隻來自中國內地的高蹺、蘆笙、舞獅舞龍、扮台閣、旱船、腰鼓、錢鞭等文藝隊伍參加巡遊,吸引了20多萬人如潮湧般趕來一睹為快。巡遊所到之處,街道兩旁均被遊客擠得滿滿當當。
----廣東開平赤坎舉行關公誕,海內外千餘人參加。
----貴州福泉市龍昌鎮大水溝村民表演陽戲紀念關公。陽戲是當地儺戲的一種,明洪武年間從江浙一帶隨軍入黔。據陽戲第36代傳人聶仕學稱,福泉陽戲演出劇碼繁多,可以連續演唱一個月不重複,該戲已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全球洪門聯盟、中國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及臺灣102座關帝廟代表,25日自大陸迎回洛陽關林廟關帝聖像,繞境高雄縣市,在東照山關帝廟舉行安座大典,“立法院長”王金平擔任主祭官……
盛世之時,特轉載中國河南大河網一篇文稿,並向不知名的作者致謝!
關公信俗影響千年
同樣的關公,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信俗。“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觀念就不一樣,大陸人和臺灣人的想法也不一致。”關林管理處處長助理吳健華先生分析道,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海峽兩岸人民對關羽的崇敬之情。
關公在臺灣還有一個封號--玄靈高上帝。臺灣道教組織於1993年5月在臺北泰山鄉加封關公為第十八代上帝,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玄靈高上帝”之號標誌著關公信仰在臺灣道教中的升級。兩岸同胞信奉同一個關公,正說明兩岸同胞同為一家人的理念。
在普通民眾心中,關羽不僅是聖,更是神,是萬能之神。
首先,關老爺是軍神。由於《三國演義》的烘托,關雲長仁勇之威,蓋世罕見,所以軍士們自然要將關老爺奉為軍神,自古男丁上戰場,免不了都要到關帝廟前拜一拜,進則保佑自己建功立業,退則保佑自己平安歸來。
其次是武財神。相傳關公年輕時從商,販賣布匹,精于理財,擅長記賬,發明了一種叫“日清簿”的流水賬。商家看重關公的精細勁兒,紛紛供奉。南方人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關老爺的青龍偃月刀無比鋒利,鋒利的利和“利潤”的利同音,所以把關公視為武財神。如今幾乎每個商店裏都會擺上一尊關公像,香火繚繞,貢品不絕,圖的就是關老爺保佑。
第三是文教之神。關公不僅義薄雲天,而且能文能武,儒家以其喜讀《春秋》,稱其為“文衡帝君”,與文昌、朱衣、魁星、呂祖合稱為“五文昌帝君”。
第四是醫藥神。關公神勇,鬼神皆懼,又兼著“伏魔大帝”職稱,所以人們驅魔治病,都依賴關公。因此關帝廟中設有藥簽,關公儼然是一位心理醫生了。
第五是行業神。剃頭匠奉關公為祖師爺。關羽生前沒剃過頭啊,咋就變成剃頭匠的祖師爺了呢?想來想去,也就是他手上有一把刀而已:“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剃頭鋪的這副對聯其威風和口氣多麼像關羽。
另外,關老爺還是香燭業、銀錢業、典當業、描金業、皮革業、醬園業、糕點業、算命業的祖師爺。至於這些行業為何也要供奉關老爺,傳說頗多,不一而足。更有趣的是,香港電影裏,員警行動之前要拜關二爺,黑社會的古惑仔出門砍人之前也拜關二爺,真不曉得關二爺在天有靈究竟該庇護誰?
千年關林千年信俗
經過千餘年滄桑變化,關林廟幾經戰火摧殘,毀壞最嚴重時只剩下關公的土塚,洛陽一帶老百姓稱之為“關王塚”。儘管關林的變遷起起落落,但以關林廟為中心的關林廟會一直興盛不衰。
吳健華先生告訴記者,明朝時,皇帝對關林的祭祀成為定制,定期祭祀,到了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關林已形成數萬人規模的“關王塚會”,善眾雲集,遠近輻輳。
關林現存的明萬曆二十四年的《義社施茶造鈴敘》碑記載:“王靈葬于中原城南五裏堡,至今千載有餘,威靈感應。當今重封義烈真君,敕修金井,未得完訖,香煙蕩蕩,人緣浩大,廣進香火,乃五、九、十三所會之期,所會之期,近村且遠,進香人役,俱被暑渴,亦無人施捨茶水。社友忽見,於二十二年(明萬曆二十二年 --編者注)六月初二,速齊一社施茶。”可見看出,在明代,洛陽民間已形成每年農曆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兩大祭祀活動,並在每月的初五、初九和十三舉行廟會活動。
到了清代,以關林為中心的關公信俗活動發展到新的階段,尤其以乾隆至道光年間,關林祭祀關羽最為隆重。不僅有官員、百姓祭祀,而且當地的“關帝神社”都要來助興,聲勢浩大。
洛陽關林廟會娛神活動主要有舞獅、排鼓、十萬(又名社盤)、海神、雜技等,其中清光緒初年形成並首次在廟會上亮相的“高蹺曲子”,成為關林廟會上頗有特色的娛神活動。到了民國時期,關林廟會的娛神活動中除傳統高蹺、旱船、雜技外,一些西方科技所帶來的娛樂活動如西洋鏡等也現身關林廟會,成為關公信俗的一部分。
而在各種關公信俗活動中,以洛南李屯關帝社為代表的社火團體的“領羊”最有特色。“領羊”就是牽羊來祭祀關老爺,祈求平安吉祥。社火團體的社首選一隻羊,羊頭及全身以紅綠綢布結花,由洛陽古曲吹奏導引,社首沐手捧香於後,社眾擁“領羊”緊隨,到大殿“關聖帝君”像前行叩拜禮,然後社首焚香獻酒,再斟酒敬羊(用酒灑羊頭),如羊受酒搖頭,則表示“關帝君附於羊,賜福於社眾人等”:若羊頭不搖,社首即用燙酒澆羊頭,羊頭遇燙酒必搖頭,則願望能達。為表示誠心,這只“領羊”便作為祭物留在廟中。
老百姓的心意,關老爺在天之靈能否感應到,我們不得而知,但不難而見,人們對關老爺這位萬能之神信俗活動如此之熱烈,正折射出普通民眾對未來生活的渴望。
忠義唯公號帝君
關公信仰文化興盛不衰的深層因素有多重。于統治者,關羽作為效忠皇家的忠義人物化身,符合他們以“冶心”之道、培養百姓忠孝節義意識、讓百姓心甘情願盡忠皇帝、以達江山穩固的目的。于百姓,仗義救危,俠膽仁勇的關公正是苦難深重的民眾盼望的救苦救難的保護神。
近現代,關羽身上所體現的忠義精神又有了新的內涵。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抗日救國呼聲高漲。根據《關林志》記載:1932年1月30日,國民黨將領張學良、劉峙遊歷關林時,見關林塚圍牆毀壞嚴重,即“倡議集資,培而新之”,將關塚圍牆修葺一新。1940年,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的王平政再次發起修繕關林。在那個全民族奮起抗戰的年代,關羽的忠義精神成為底層民眾抵抗外來侵略的精神動力之一。正如王平政所言:“學關公無他,殺敵除奸,盡忠衛國而已矣!”這樸素簡潔的語言,道出了那個時代忠義精神最直接的內涵。
抗戰時期,關林成為國民黨 127後方野戰醫院所在地。“當時大量醫護人員、傷患都擁進關林鎮,洛陽雖然是後方,但物資也非常緊張。在政府的組織下,老百姓在附近擺攤,出售多餘的糧食、布匹、水果等,很快就在關林廟和舞樓之間的廣場上形成了一個小集市。”吳健華先生說,到上世紀50年代初,在原來小集市的基礎上,關林舉辦了首次農用、生活用品物資交流大會,參與者達4萬人。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商品意識濃厚,關林由最初的單一農副產品交易市場,遞變為綜合性集貿大市場--關林市場。
如今,搬遷後的關林市場已經發展成為占地49.7萬平方米的大容量、多功能、現代化的大市場。都說關羽是武財神,在武財神庇護下的關林人對於市場經濟有著深刻的認識。關羽身上的忠義精神在商品時代有了新的含義,那就是誠信為商,這恐怕也是關老爺所未能預料到的。
千餘年來,關羽被視為忠義化身和道德榜樣,在海內外華人中獲得廣泛一致的民族心理認同,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關公信眾頗多。從 1994年起,關林開始舉辦“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聖大典”,海外華人,特別是臺灣、香港的同胞紛紛來關林尋根謁祖,膜拜關帝,祈求靈應。關羽,這位千秋聖人所凝聚的忠義精神,成為海外炎黃子孫與大陸同胞親情溝通的交會點。
2008年,關公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信仰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源最早、輻射最廣、對人們的意識觀念浸染最深。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能夠被三教共尊、百代景仰、千秋煙祀且廟祀無垠的歷史人物只有關羽一人,同時,關羽也是信仰人數最眾、享祀廟宇最多的歷史人物。“關公信俗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是中華民族倫理規範、道德楷模尊崇以及信俗方式、祭祀程式‘活'的顯現。”吳健華先生分析說。
千百年來,關羽的“忠、義、仁、勇”精神一直被中華民族所推崇。隨著時代的發展,“忠、義、仁、勇”精神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唯公號帝君。”關公信仰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萌生、發展、鼎盛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對我國民眾的思想意識、信仰習俗產生了巨大影響。
- 上一條: 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節在東山島隆重舉行
- 下一條: 關公的人格魅力和名將風采